暗访防水补漏套路:线上转卖登记信息线下注胶收天价费用

发表时间: 2024-03-22 15:35:57 来源:工程案例

  今年8月中旬,广州的刘女士(化名)发现家里阳台窗户有漏水的情况,于是在某团购平台上搜索,一家高评分的“防水补漏公司”跃入眼帘。她相中后即与客服联系,电话刚放下没多久,有两名实施工程人员便上门来了。一顿忙活后,工人说补完了,摊手向刘女士索要近5000元的维修费。

  “他们说采用注胶补漏技术,预算大约一两千元,但具体费用按实际材料重量收取。真实的操作的时候,他们拿来两桶不明成分的液体,操作了一下告诉我用去20多斤,要按230元一斤的价格算,差不多将近5000元。” 刘女士称。由于对方是两名高大的男性,怀孕的刘女士不想多生事端,只好付钱让他们走人。对方收费后仅留下一张手写收据,索要发票、合同也都被拒绝。事后刘女士回忆,自己找的商家明明是“德高防水”,两人上门时却自称来自“××雨宏(音)”,并且没有出示任何工作证件。

  记者整理近年来涉防水补漏的消费投诉报道发现,有不少消费者的遭遇相似,均是在网络站点平台上看到广告,联系上门后,实施工程人员均采用“注胶”技术,并按使用胶水的重量收费,每斤胶水价格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两三百元。去年5月,有新闻媒体报道武汉一市民通过网上找师傅,不到2平方米的补漏花费9000元。有专家评论称,无论采用任何防水材料,综合价格最高价不会超过每平方米五六十元。

  有正规防水工程从业者告诉南都记者,不同房子设计结构、材质不同,漏水原因也多种多样,应该要依据真实的情况制定修缮方案,“注胶补漏”技术看似不砸墙,但也有特定的使用场景,不适用于所有漏水情况,商家推荐该方案仅仅是为了收取高额材料费。

  南都记者留意到,消费者常常反映,在网络站点平台广告上看到对方宣传其是雨虹、德高一类知名防水品牌,但实际上门的施工师傅却资质可疑,问是哪家公司的,有的自称个体经营,有的模棱两可,跟平台上的广告“牛头不对马嘴”,拿不出工作证件,开的收据也是私人收据。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南都记者连日调查发现,防水补漏套路背后实则隐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消费者利用互联网平台广告登记意向信息后,订单信息往往被层层倒手,卖给一些资质存疑的上门师傅。

  在一些防水补漏论坛中,存在着大量叫卖防水客户信息和订单的网帖。叫卖订单信息的,有很大部分是“运营中介”。

  什么是运营中介?暗访期间,南都记者从一些运营中介的口中了解到,他们通过资讯平台广告代理商获取广告投放资格,同时注册出众多名目的防水补漏公司,利用虚假信息大量开户,投放各类防水补漏广告。也就是说,消费者在网络站点平台上看到的防水补漏广告往往并非正经的防水补漏公司投放,其实就是这些运营中介投放。

  有没有注意到此类广告通常没有联系方式,而是要求填入个人隐私信息?实际上,广告仅仅是为了获取意向客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客户信息最终流向的是各地的线下补漏团队。其中,有的运营中介只是倒手转卖客户信息,有的则本身就有防水补漏团队在运营。

  暗访中,一名运营中介向记者展示了6条来自西安市的防水补漏订单,内容有客户地址、姓名、电话以及详细漏水情况。中介称,只要记者缴纳佣金就能看到手机号,“我们派单前会估算订单价格,然后跟你收取佣金,1000元以内的小单收你50元,越大的单子收的佣金越多,超过20000元就收500元。”

  该中介还称,派单前会与接单者签订一份协议,协议要求接单者必须要提供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可要是个体经营,没有营业执照怎么办?中介直接回复:“拍一张身份证就可以”。

  有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为便于被举报投诉时快速脱身,多数运营中介注册的公司法人、经营地址可能都是不真实的,连办公室都不会有,也就是“皮包公司”。

  阿杰(化名)自称是某资讯平台广告代理商。他和记者说,从他这里开设账户便可投放广告获取客户,成为一名运营中介,“我们给你开户,你在上面充钱,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区域做推广,得到的客户全是你自己的,做一单就能回本,做不完还可以分给其他老乡做。”

  阿杰给记者的报价单显示,在资讯平台做推广的成本不低,以开户充值5000元为例,除了将广告展示在信息流上需要付钱,消费者每点击一次广告,平台也要扣除一笔费用,如果消费者留下联系方式,则被称为“提交表单”,每个“表单”的获客成本大约在150-200元。阿杰透露,一些有经验的老板每次都会充值几万元,“只要成交几单就能回款两三万元了。”

  阿杰还主动展示其拍摄的广告物料,数十秒的短片采用竖屏拍摄,演员装扮成业主或实施工程人员,用“不砸墙不砸砖”“拒绝乱收费”等话术诱导客户点击。“开户后,这些视频都可以给你用来揽客。”阿杰说。

  然而在阿杰代理的资讯平台上,记者发现平台明文要求开户客户保证自身的合法经营资质,平台有权对资质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如果客户提交的是虚假资料,平台有权终止推广服务,并且不退还剩余推广费。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认为,网络站点平台的“防水补漏”广告投放模式,本质是竞价排名推广,广告主需要按点击量向平台付费,“竞价排名的特点是谁出钱多,谁的曝光量就大,至于广告是否真实,平台并不是很在乎,只要没有人把事情闹大,就能一直做下去。”

  在胡钢看来,竞价排名令一些平台收益丰厚,为此有的不惜为不良商家提供推广服务。“本质是网络竞价排名规则的存在,导致防水补漏套路能经久不衰,就算补漏套路有一天被叫停,不良商家还会用其他家政服务去坑害消费者。”胡钢称。

  胡钢建议,此类治理要从竞价排名推广模式入手,“每个平台在播放广告时,也要公示商家在竞价排名付出的成本,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知情权,让他们了解自己会为这份广告付出多少成本。这种公开对平台的威胁很大,但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

  胡钢还表示,防水补漏乱象的背后是虚假广告和无资质商家在作祟,作为广告的直接发布方,网络站点平台经营者负有很大责任,如果平台对旗下的广告乱象知情不管,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不仅要承担先行赔偿责任,还要承担它引发的问题的连带责任。胡钢称,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当前防水补漏不良商家已利用互联网构建出覆盖全国的接单派单体系,因此部门的监管效能也要提高,“应当积极跨部门、网络化协同作战,公益诉讼力量也可以及时介入,共同维护众多购买的人的合法权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