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劳动者丰碑_五一劳动节_致敬者_王义华
发表时间: 2024-01-25 10:40:27 来源:亚娱体育app官网下载
王义华,女,1970年生,党员,沈阳晟佰特清洁服务有限公司家政服务员。现任和平区浑河湾地区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沈阳市鲁园农民工工会家政服务分会主席。2009年获得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被授予沈阳市三八红旗手;连续两年被命名为辽宁省优秀“爱心妈妈”;2015年被授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被评为“2019感动沈阳人物”;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王义华最喜欢听的一首歌。
王义华,四川绵阳人,1992年从四川来沈阳打工。刚到沈阳时,她体重只有70多斤,刷盘子洗碗,卖瓜子、爆米花、咸菜……早出晚归,每月也不过七八十元的收入,还要养弟弟、妹妹和外婆,入不敷出。一年后,大女儿出生,日子更难了。
后来,她开始到露天市场卖菜,每天天不亮就去上货,晚上都会坚持到最后一个收摊。说起当时的生活,王义华苦笑:“那会儿真是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她转而拍拍肚子,“你看我现在,体重长了四五十斤,这不就是生活幸福最好的见证嘛!”
打拼了十几年,不再为自家吃喝发愁了。王义华发现,还有许多农民工兄弟姐妹的日子,过得像自己当初一样艰难。刚开始,谁有困难,她就帮上一把,渐渐地,找她的人慢慢地多,她在农民工中间的影响力也慢慢变得大,“王姐”成了农民工的代言人。
为了给更多农民工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王义华不断搜集各方的用工信息。为了找一个地方,她总是一个人骑着电动车,不顾严寒酷暑,提前去踩点儿,给大家打探得清清楚楚。多年来,王义华累计帮助的农民工有1000多人,经常利用自己在沈阳的好人缘帮农民工租房子,找工作,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琐事。通过一次次对农民工的帮助,她不仅亲身体会到了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困惑与艰辛,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各级组织对农民工群体的关照和厚爱。
尽管收入微薄,但王义华仍旧时刻不忘身边的农民工朋友。针对农民工群体文化低、技能差、就业困难等问题,她主动联系市、区工会及妇联组织,沈阳职工大学和市文化宫等,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免费安置就业等方面的服务。而对农民工群体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工资被拖欠等屡见不鲜的情况,王义华积极联系各级组织,为农民工“设讲堂”,办培训,组织法律讲座,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更多农民工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在沈阳市总工会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很多实际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让农民工感受到了党和各级组织最贴心的关照。
2004年,为了方便照顾身体不好的爱人,王义华开始做起了家政服务员,她也因此和许多孤寡老人结下了特殊的缘分,成了他们的贴心“闺女”。在和这些孤寡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王义华越发理解老人,也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市人代会上,她再次提交了关于加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希望推动家政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过上安心的生活。
2008年,王义华发起成立“农民工爱心基金”,她说:“我们筹的钱虽然不多,但是雪中送炭,还是给遇到困难的农民工提供了一些帮助。”逢年过节,王义华家里总是“高朋满座”,都是没能回老家的农民工朋友。
每到寒暑假,王义华最操心的是联系托管班,好让当父母的农民工能安心工作。这些年,她创办过新市民打工子女托管班,还联系沈阳大学和“声工厂”爱心社等志愿服务团队,给孩子们提供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指导帮助,累计有2000多名农民工子女受益。
2011年,王义华任沈阳市和平区浑河湾地区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期间,她所在的农民工党支部被评为沈阳市和平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任沈阳市新市民家庭服务中心主任、沈阳鲁园农民工工会家政服务分会主席期间,她所带领的新市民服务中心被评为“五一先锋号”“农民工创业基地”“劳动模范示范岗”;多次荣获鲁园农民工工会的“优秀农工”和“优秀分会主席”“鲁园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2012年“两会”期间,王义华曾参与中央电视台《聚焦两会,在基层、见证履职》节目,代表农民工群体直播连线全国人大代表和教育专家,从农民工角度对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代表和专家的认可。
王义华说,她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表达对沈阳这座城市真挚的爱。
只要是农民工的事,在王义华这里就没有小事。她总是想农民工之所想,急农民工之所急。这些年来,王义华心系农民工群体,积极做出响应各级政府部门的号召。尤其是在当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王义华主动带领农民工新市民志愿者积极努力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公共场所及老旧小区每天进行灭菌消杀工作,始终战斗在抗疫防控的第一线。为了做好防护,王义华组织农民工用医用防感染垃圾袋自制防护服,得到多家媒体采访并报道。
得到过帮助的农民工朋友,总会在看见王义华的时候,亲切地喊上一声“王姐”。他们当中,有的人没时间接孩子,打个电话找王姐;老家来人找不到工作,打个电话找王姐;孩子假期没人带,打个电话找王姐;夫妻吵架找王姐、孩子入学难找王姐、接种疫苗找王姐、办暂住证找王姐……这位热心的“王姐”,以乐观和真诚面对着社会,用满满的正能量,感动着身边所有和农民工群体打交道的人。
寒来暑往,雨雪风霜,王义华践行责任与担当,牢记初心与使命,倡导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爱心团队,用大爱温暖了农民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心,让更多的底层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爱。(潘秋兰 / 文)
在沈阳市南京南街的工农桥旁,一幢楼房的窗口前,站着一位老人,她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若有所思。
南京南街的工农桥,是连接浑河南、浑河北的重要桥梁。此地段人车混行,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在这里建一座人车分流的过街天桥,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十分必要。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让老人家再也坐不住了,她奔走于各个有关部门,她的提议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很快,一条漂亮的过街天桥在南京南街矗立。
1939年出生的王巧珍,年幼时就失去了母亲。经历了苦难的王巧珍,对充满了感激之情。1956年,18岁的王巧珍被分配到沈阳百货公司做保育员,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和公司需要,她又被调到沈阳市北市百货商店做营业员。营业员的工作非常辛苦。在当时的情况下,王巧珍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接待顾客500多人次。在巨大工作量面前,很多营业员不免产生了厌烦情绪,这也影响了对顾客的态度。“生、硬、顶”成为普遍现象,而王巧珍丝毫没有受到此现状的左右,她以饱满的热情,接待着来到她柜台前的每一位顾客。
一天,王巧珍的柜台前来了一位满脸污垢的老人。他手里拿着一个很旧的雪花膏瓶,来买雪花膏。王巧珍接过老人家的瓶子将它洗干净后,才去装雪花膏。她又看了一眼老人脏兮兮的脸,于是,拿起毛巾将他的脸和手擦净。然后王巧珍又找来针线,缝好他衣服上掉了的扣子后,才送走老人家。
类似这样服务的小事数不胜数。她不单在工作上满腔热情,也心系着每一个她能看得到,而且需要帮助的人。
在北市百货商店附近的平房区里,住着一位老人。他的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得知情况的王巧珍,带领徒弟们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他们三十年如一日,不嫌不弃,老人家直到100岁高龄,才含着幸福笑容离去。
人们总是称王巧珍为“活雷锋”。她对同志有春天般的温暖。那年,她的同志老李患上了非常重的肺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王巧珍扶着他,当病人喷吐出的血痰溅到她的身上时,她还是扶着病人不放,尽量让病人能舒服些,直到病人在她的怀里离去!
王巧珍说,一个真正的员,既要有实现的坚定信念,又要积极认真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她严格要求自己,政治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努力做好每件事。她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她节假日从不休息,用一天的时间,干别人几天才能干完的活。高负荷的工作量让王巧珍病倒了,严重腹部浮水使王巧珍每走一步都很吃力,那一年她的大女儿刚出生不久。
单位领导和家人都劝王巧珍在家好好休养。王巧珍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领导见说服不了她,就假装生气地对王巧珍说道:“柜台已没有你的位置了,你上班也不给你发工资。”倔强的王巧珍回道:“不发工资,我也上班,只要能为党工作我就快乐,就感觉不到病痛。”
王巧珍不顾领导劝阻,真的去上班了。柜台没有她的位置,她就去干保洁,一干就是几个月。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王巧珍,还是没有一点抱怨地坚持着。后来,领导见犟不过她,最终补发了她的工资。病愈后的王巧珍又重新返回了她热爱的三尺柜台。
退休后的王巧珍仍然不忘一个员应有的品格,她主动来到所住地的社区工作。社区的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件事都关系群众的利益。这时,王巧珍身患多种疾病,但她还是忍着病痛,拄着拐杖一家一户地走访,耐心地做居民的思想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据王巧珍的女婿回忆,有一年的除夕夜,刚出锅的饺子找不到了,王巧珍也没影了。原来王巧珍端着饺子,送给了楼上住着的一位孤寡老人。
2020年,81岁的王巧珍老人退出社区的工作,回家养病。回归家庭后的王巧珍继续以一个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她告诉子女:“国家给了我崇高的荣誉,我很感激。我们别麻烦国家,就算就医也不要拿国家的钱。”2021年的7月1日,也是中国建党100周年的日子。听完习讲话的王巧珍,心潮澎湃,她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去交党费。她说:“我不能再为党和人民做事了,这1000元是我的一份心意。”
人的一生可以用长度和厚度来丈量,而王巧珍,既有长度也有厚度。她在人生之旅的每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窝,在脚窝里又开出鲜艳的生命之花。(李少荣 / 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上一个: 东南亚打工圈套:水牢、棍棒、狗链、竹签沉溺式体会
- 下一个: 我国能建:江河奔涌 “绿色引擎”动能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