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城乡的古泉老井

发表时间: 2024-06-27 13:55:55 来源:工程案例

  古城镇江,河网布满,街巷纵横。那散落于街头巷尾,隐现于古庙寺院,散布于村庄郊野的一个个古泉老井,历经千百年世事沧桑的变迁,在风雨中沉积了厚重的前史,留下深深的年月痕迹。

  “井为何物?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唐人孔颖达在为《易经井》作疏时云:“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镇江的井泉漫山遍野,在我家城郊老宅门前那棵郁郁苍苍的老树映衬之下,有口斑斓古旧的老井,静卧于村口路旁边。拙朴静幽的老井,深达七八米,内壁由青砖铺就,上面长满了青苔,圆形的青石井栏内壁上,有着绳子磨出的一道道深凹的绳印。井水明澈晶亮,通明透亮,味甘凉快,冬暖夏凉,每日里我或去井台挑水,或去井上洗菜淘米,或与小伙伴们在井旁嬉戏游玩。老井静静伴随着我度过了几十个春秋。

  地处长江南岸的镇江,为丘陵地区,千年的古运河穿城而过,其地下水资源尤为丰厚,一眼眼古泉,一口口老井,广泛城乡。金山西约一里余的中泠泉,原坐落苍茫江水之中,历经千百年的变迁,至清道光年间成陆,因泉味甘洌,煮新茗甘香润吻。唐代名士刘伯刍分全国宜煮茶之水为七等,中泠泉为之首,遂有“全国第一泉”之美称。宋代苏轼《游金山》诗云:“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建于宋代年间的古泮泉,为双井共用一个井穴,井深七米余,现仍存于城里东门坡路东的墙边。宋时,重文兴教,所建府学建在东门坡之上,开凿此井,以供校舍师生日常日子运用,明澈的泉流沉积着唐诗宋词的韵脚,托起长远的人间焰火。在市区解放路路旁边,掩现于树荫之下的一口宋代年间所凿的“紫金泉”,虽经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仍静卧于人行步道边,井后有明代万历二十六年丹徒知县庞时雍所立的石碑,尤为夺目,令交游市民及游人注目。

  巨细各异,形状不相同的一个个井泉,皆有着一段段传奇的人文故事。以“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出名于世的金山寺,寺院之中有口名为“龙井”的古井,又叫南泠泉,始建于宋代。花岗岩质地的圆形井栏,莲花底座,井栏外壁雕琢有斑纹。这口古井,每日静静倾听殿堂古刹的晨钟暮鼓,陪同一代一代佛家弟子,度过一个个春秋,虽年月长远,至今仍存立于金山寺客堂东侧的过道之中;焦山,峨崖峭壁,有着“国家栋梁”之雄壮气势。其出名海内外的定慧寺,乃为江南最为陈旧的佛家圣地之一,寺院里的枯木堂前,现存有一口“东泠泉”,其泉流与江水有异,清洌无比。几百年间,很多寺僧依井泉饮用,生生不息,撒播至今;又有山壁峻峭,地形险恶,气势雄伟,立于江岸的北固山,乃为东吴佳境,有“全国第一江山”之称,可谓“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其山峰之中,有口称作“天津泉”的古井,此井因明太祖巡游甘露寺,所题“甘露生泉天降津”而得名。

  在青山绵绵,绿色葱翠,面积达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山景区,山林古寺之中,古泉老井许多。建于东晋年代的竹林寺,明代年间高僧林皋在夹山山腰所凿的“林公泉”,有着“雨后听泉石缝中滴漏之声如磬”的美妙;不恋皇权爱南山的南朝昭明太子隐于山中,悉心撰写《昭明文选》时,为解邻近乡民饮水和农田灌溉之需,所凿的“珍珠泉”,泉流如注,惠及民生。宋时,苏东坡流连于此,深为涌如珍珠般的泉流所感叹,即兴诗云“岩头匹练坚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还有招隐山玉蕊亭东侧,于东晋年间所凿的“虎跑泉”及唐代前的“鹿跑泉”等;更有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齐国庆封王,为避朝廷内争,投靠吴国,聚其族居于南山回龙岗时,所凿的“庆封井”(也称逆流泉,莲花泉),其泉如潮涌,流动不息,惠及村庄大众。唐代陆龟蒙诗云:“古甓团团藓花碧,鼎渫寒泉深百尺。江南戴白尽能言,此地曾为庆封宅。今歌此井示吴人,断绠沉瓶自兹始。”

  散布于城乡各地的井泉,真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丹阳北门外观音山,晋代元时所凿的泉井,井深达12米余,其色似牛奶,干冷熨齿,故名为“泉”。唐刘伯刍评其为“全国第四泉”。而春秋时期开凿的丹阳行宫九里庙(季子庙)前的六口沸井,尤为称奇,泉涌如浪,腾涌惊沸,故得名九里沸井。最美妙的是六口井泉,其味各异,别离有啤酒味、汽水味、雪碧味和铁锈味、苦甜味及麻辣味等,可谓全国奇迹。历经2000多年,此沸井至今保存无缺,来此欣赏品泉者不停。更有令人称绝的是坐落句容市城东30里的虎耳山的一口沸井(也称沸潭)。周围12丈,其井闻人声则沸,不闻则不涌。明代弘治时志书便有记载,曾有许多文人雅士,来此看望,停步流连,留下称颂佳句。

  有着三千多年悠长前史的古城镇江,广泛城乡的井泉,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七十年前,镇江各地的井泉多达1600多个,随年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开展,现已为数不多。现在,在我市的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及句容、丹阳等的村镇街巷,乡野之中,留存的井泉尚有460多口,有的仍在用,有的已抛弃。

  镇江各地的井泉,其前史悠远持久,上至春秋、东晋、南朝,下至唐、宋、元、明、清及新中国建立前后,历经华夏数千年之久。遍地的井泉也分官井、公井、私井及作坊井等,历代井泉的形制与风格各异,井内壁大多为青砖砌筑;井栏质地有青石、白石、红石、麻石和汉白玉、火山岩等;其形状有圆形、方形、圆鼓形和等边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有的井栏外侧刻录文字,有的雕琢斑纹图画;有的还立碑撰文并建有碑亭。井深有的几米,有的深达10多米至20米不等。在距市区西南20余公里的五州山净因寺外的山野之中,有一口建于宋代年间的双口同穴的千尺井(也称卓锡泉,万佛井),较为独特,其井上宽下窄,水清甘醇,莫测高深,相传此井可通至长江。古人诗云:“门对悬岩千尺井,石桥分水绕松杉。”

  水,乃生命之源,数千年来,一眼眼泉流,一口口老井,滋养了江南大地的城乡大众,形成了源源不绝的井泉文明,历代文人墨客,官宦达人,停步井泉,感念抒发,吟诗赋词,留下很多撒播后世的佳作。焰火气味浓浓的古泉老井,不管在用的、抛弃的,或已消失的,留下的是沧桑年月的痕迹和嵌入心灵深处的回忆,还有令一代代人难以忘却的厚重乡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