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大阪”我们去了中之岛那儿有堆日本巨富的陈年往事

发表时间: 2023-08-25 00:47:24 来源:新闻中心

  ),也说到,大阪也许和我们的喜好不合。可作为一座城市,也总有那么一些内容,值得探访和回味。对阿布旅行手记而言,这个内容,就是“大大阪”的时代遗痕。

  沿着御堂筋往北,到中之岛闲逛,打卡“大大阪”,这正是那次行程,留给大阪为数不多的旅行时间。

  御堂筋与我们向来关注的城市建设有关,进一步说,它是“大大阪”时代的历史见证;中之岛呢,不仅迄今为止,仍是大阪的政商中心,上面还有一些“大大阪”时代的历史建筑。而无论城市或者建筑,它之所以着迷,更在于它背后人的故事,这正是观光与购物之外,旅行中更值得回味的一面,而这篇,谈的便是大阪商人的陈年往事。

  也是因为对这些往事与渊源的了解,才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大阪商人和富豪,远非如今那种大阪街头穿着花衬衫,街头揽客的小生意人可相提并论。

  先从“大大阪”说起。何谓“大大阪”时代?它是指大阪无论人口或者规模都超越东京,作为日本经济中心城市的一段辉煌时期。更确切地说,它风光于上世纪20年代,止于二战结束后东京的崛起。彼时大阪全日本第一,所以就被称为“大大阪”,御堂筋便是当时一条关键道路。至于此次行程的终点中之岛,则深藏着大阪作为商业城市的根基所在。

  话说前晚夜游道顿堀,又在法善寺横丁附近吃了顿海鲜,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已是上午10点,在酒店吃了早饭,早饭很一般,早已没了印象,然后就退房出门了。

  先是沿着御堂筋,跟着导航进了一家百货楼,因为之前在东京买了一块不算便宜的机械表,表带有点松,所以先得找它在大阪的分店调校一下,也算是享受下大阪的日式服务,总体感觉还不错。

  阿布旅行手记对这条马路挺有好感,之前也做过一些功课,它是一条贯穿大阪南北,从梅田到难波,总长度4027米,宽43.6米的一条六车道主路,同时还有一条地下铁御堂筋线。这条路历史很古老,可追溯至丰臣秀吉建大阪城时期,再历经江户时代和上世纪20年代的大阪城市改造,它是一条能代表大阪历史的路。

  先是1595年,这条路上出现了一个“南御堂”,它是东本愿寺的难波别院,两年之后,西本愿寺又在这条路的北边设了个津村别院,并被称为“北御堂”,然后,连接南北御堂的这条直路,就被叫成了御堂筋。

  虽然我们去的时候是春天,沿路的银杏行道树还没什么看头,但仍能想象,这条马路的秋色应该挺好看。

  只是,你千万别以为,御堂筋上的银杏树,也栽植于丰臣秀吉时代。今天所见到的御堂筋,其实是1920年代后,大阪城市改造的结果。在此之前,它虽然是主路,但道路并不宽,南北也没有延伸至如今的梅田和难波。

  大阪城市改造中的御堂筋,作为当时的“一号工程”,规划于大阪第六任市长池上史郎时期的1919年,但直至关一时期的1926年才开始施工,这位关一,就是大阪市的第七任市长,相当不凡。而包括新建地下铁御堂筋线在内的改造,全部完成则到了1937年。

  改造后的御堂筋,不仅马路拓至如今能看到的宽度,南北延伸至今天的梅田和难波,我们眼前的银杏树,也正是当时种下的,并且种了近1000棵。时间过得很快,就算不是江户时代的银杏树,到今天想来它们中也有许多已是近百年的老树。大阪步入现代城市之列,以御堂筋的拓宽与延长为标志,那些银杏树,就是大阪近代变迁的沉默见证者。

  与世界上很多城市改造刚开始时,往往会迎来批评和反对声类似,百年前的御堂筋改造,不仅阻力重重,因为修得太宽,也被当地人嘲笑说,这难道是要造飞机场吗?当时确实没有很多车辆,但现在熙熙攘攘,甚至还会堵车的马路,却验证了当时从规划到改造的眼光超前。

  这种眼光超前,还有一个不容易被注意到的细节——近100年前,御堂筋的马路改造,就已经实现了电线埋地。

  御堂筋工程,也仅仅是当时大阪城市改造的一部分。事实上,在大阪,与御堂筋同一时期出现的标志性功能建筑,还包括大阪港、大阪城公园、大阪市立医院、大阪中央批发市场等,它们也不能离开这位关一市长的躬身推动。

  记得此前检索资料,发现这位关一市长,为了御堂筋改造,还要拜访沿路商家,以“道路升级后,大家会赚得更多”来募集资金,可见当时有多么辛苦。至于整个城市改造后,确实如其所料——大阪迎来了商业空前繁荣,不仅人口超过了东京,同时也跻身世界第六大城市之列,“大大阪”时代自此到来。

  作为一名上海人,阿布旅行手记向来对上海的老建筑很感兴趣,而上海的不少近现代建筑,和御堂筋上的建筑类似,同样也是出现在1920年代,所谓的“大上海”时代前后,大阪和上海又都是海港城市,漫步御堂筋,于是也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纵然时间日复一日地远去,但建筑,却又凝固了时间,寻找建筑细节的打卡,也就有了更多深意。

  御堂筋往北,一直延伸至梅田才算结束,但它先会经过一个河中沙洲,这便是中之岛。

  原本以为,中之岛是关西大河淀川中间的沙洲,仔细检索地图才发现,它并不在如今淀川的主水道上,而是淀川流经大阪市分出来的一条支流上的沙洲。

  但这条支流并不简单,如今中之岛北边的堂岛川,其实又是古淀川的主流,南边的土佐堀川,则与丰臣秀吉时代的土佐商人有关。中之岛的形成,依然是古淀川携带泥沙,经年累月冲击沉淀的结果,它的面积并不小,相当于——101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同时它又很狭长,从东到西,你需要走上个3公里左右。

  它原本是江户时代,日本各藩的米仓兼宅院(藏屋敷)集聚地。当时还是实物交税,大米作为一种税源,在关西地区,相当一部分每年走水路,会被运输至中之岛上的藏屋敷,然后再将税米拍卖给大米中间商,并给成功竞拍者发放大米库券以完成交易,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早在17世纪,中之岛及其周边就已是日本最大的米市。

  到了17世纪末,官方资料给出的时间是大约1697年,中之岛米市,搬到了堂岛川的北岸,这便是后来更出名的堂岛米市。

  堂岛米市在世界金融史上是个标志性的存在。因为1730年,德川幕府让这个大米库券,有了金融属性——授权大米库券也可在现货市场交易,这相当于,原本只能做实物交易的大米买卖,现在可以直接炒大米库券了,堂岛米市自此变身堂岛大米交易所,而交易的大米库券,则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合约。

  影响更深远的是,当时在堂岛大米交易所诞生的很多规则和做法,后来走向世界,在商品、股票和金融期货交易市场一直沿用至今。

  你沿着御堂筋往北一直走到土佐堀川,就要过河上岛了,此时,你会遇到一座桥——淀屋桥。

  这个淀屋桥,则是中之岛米市的早期见证。你看见“淀屋”两个字,别以为这座桥就是以某个屋子命名的,其实,“淀屋”是大阪一个有名的豪商家族。它的初代创始人冈本三郎右卫门,原本是丰臣秀吉重用的土木建筑商,曾参与伏见城的建造和淀川堤防的修复,后来搬到中之岛附近,以“淀屋”之姓来做木材生意,这才有了后来的淀屋家族。

  淀屋家族扮演着中之岛,乃至大阪商业奠基者的角色。这其中,不仅包括早期中之岛的开发,自费修建跨越土佐堀川的初代淀屋桥,更重要的是,中之岛米市,也是淀屋家族向幕府申请下才设立的,为的是建立一个日本全国大米的基准市场,以结束当时米市从质量到价格皆混乱的局面,进而才有了中之岛上,数量过百的藏屋敷。而淀屋桥南侧不远,就是中之岛米市开端的淀屋前市场。

  淀屋家族很善于经营。不仅长期控制着大阪的米市,纳入其家族麾下的还有大阪的菜市场和杂货市场,并以此积累起了巨额财富。后世推测巅峰时期淀屋家族所拥有的财富,放到今天,竟有200万亿日元之巨。

  再后来,因为实在是太有钱,到了淀屋家族第五代,幕府也看不下去了,认为他们奢靡的生活配不上卑贱的社会地位,于是就粗暴地没收了淀屋家族所有的财产。

  真可谓成也幕府,败也幕府。封建领主时代的红顶商人,纵使在商场上再长袖善舞,绝对权力面前,依然是不堪一击待宰的羔羊。淀屋家族就此结束了它的冈本氏时代。

  淀屋家族的故事却仍在继续——被抄家后,一位名叫“牧田仁右卫门”的淀屋家族手下,回到家乡继续经商,并改名为“淀屋清兵卫”,淀屋家族就此进入牧田氏时代,并延续至明治时期的第八代。牧田氏也算是死忠,明治维新时,他们家投身于倒幕运动,并最终把大部分家财捐给了天皇家。

  1750年,一位至今全世界金融交易者都没办法摆脱其影响的日本商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他先是继承了家族生意,并在其故乡,如今的山形县酒田市开启了自己的大米投机生涯,并且获得了成功,但后来,他却因为家族纠纷被逐出家门,于是就到了江户,继续从事大米投机,只是出师不利,他遭遇了惨败,再后来,他移师至交易量更大的大阪堂岛大米交易所。

  这个人和多数交易者有点不一样。他并没有从江户惨败中倒下,反而更加专注于大米投机事业。他善于总结和记录,甚至于追踪米价历史数据,竟至百年前的淀屋时期。在大阪堂岛,他自创了一套简洁有效的价格观察和交易系统,并迎来了自己的人生涅槃。

  这套系统,便是如今全世界金融交易者打开软件,都会使用的K线图源起——日本蜡烛图,而上面这位酒田人,正是K线图的始祖本间宗久!

  这位本间宗久,靠着自己的研究和包括蜡烛图,又不限于此的全方位观察和交易,成了当时堂岛大米交易所的主宰者,再后来,50岁的他重回江户,并且再无惨败。他依靠自己发明的交易系统,积累大量财富之余,也被外人看作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大米交易之神。

  除了他一条路走到黑,逆转命运的经历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本间宗久让阿布旅行手记佩服的另一点,还在于,他得到了善终,在那个医学尚不发达的年代活到了79岁。晚年的他,留下好几本著述之余,还担任了幕府的财务资政。从这点上看,他有点像同样游走于交易与庙堂之间,美国著名的投资人伯纳德·巴鲁克,只是他比巴鲁克出现的年代要早得多,人生遭遇也较为坎坷。

  当人生惨败的本间宗久出现在大阪,并决定要东山再起的那一刻,或许已经冥冥注定,即便200多年过去,全世界的K线图仍将为之闪烁,并且昼夜不息,他才是真正的大阪金融之光。如果你是一名金融市场交易者,纵然大阪有各种不堪,中之岛北边的堂岛米市场遗迹,那也总是不能错过吧。

  明治维新后,大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步入了“大大阪”时代,不仅昔日的淀屋桥换了模样,中之岛上的米仓和宅院,也纷纷变成了实业家的别墅,以及重要的金融机构、政府等公共机构所在地,所以岛上就留下了不少1920年代前后的老建筑;正对着中之岛,土佐堀川南岸,被称为“北滨”的地块,则成为了大阪金融和证券业的核心地,有那么点上海陆家嘴的意思。

  中之岛人气最高的三栋历史建筑,个人觉得,分别是日本银行大阪分行、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以及阿布旅行手记此次要探访的,位于大阪市役所东边隔壁的中央公会堂。

  这三栋建筑,背后都有故事,之前也提到一些。比如1903年在原本岛原藩米仓地块上盖起来的日本银行大阪分行,它由明治时期建筑界第一名人辰野金吾设计,它的外观类似于上海外滩的汇丰大楼,因为同属于新文艺复兴艺术风格;中之岛图书馆则是新巴洛克风格,它由大阪财阀住友家第十五代继承人1904年捐赠修建,著名的盲女海伦·凯勒在那儿举办过演讲会。

  那与日本银行大阪分行同类风格的大阪中央公会堂呢?我们探访的理由,一个是因为它的捐赠者故事,充满了历史戏剧性;另外一个则是为了吃蛋包饭。

  这位捐赠者,同样是一名金融商人,他的名字叫岩本英之助,1877年出生于大阪货币兑换商之家,会英语、法语和中文,还参加过日俄战争,并获得了嘉奖勋章。他29岁这年继承了家业,成为了北滨市场的一名股票经纪人。

  岩本英之助成名于他继承家业的次年,即1907年,北滨市场发生股灾,当时年仅30岁的他倾尽所有财产进场买入救市,且获得成功,于是有了“侠义交易员”的美称;他还投资学校,以让在交易所的跑腿男孩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他又被称为“北滨风云儿”。

  这位侠义交易员和北滨风云儿,在其32岁的时候,跟着涩泽荣一,对,就是那位被印刷在最新版1万日元纸币上的“日本资本主义之父”(具体点击:

  )考察美国经济,这次考察,让他见识到美国富人做公益的好处,这就有了后来捐赠的引子。

  从美国考察回来2年后的1911年,岩本英之助对外宣布,他将拿出100万日元(约合现在的1亿元人民币)捐赠给大阪市,以作为对其亡父的追悼纪念,他又赢得了一个名号——“大阪商人中的佼佼者”。这笔钱怎么来花,后来讨论的结果,就是造一个大阪中央公会堂。

  大阪中央公会堂,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任何个人或民间团体,都可以在这里申请租用场地,以用作演讲、会议、音乐会演出等等。它的设计师,则是一名29岁,来自早稻田大学的年轻人,而前面那位日本银行大阪分行的设计者辰野金吾,亦担任了建筑顾问。

  再后来,一战爆发,但1915年10月8日,中央公会堂仍然迎来了它的奠基仪式,记载称,参加奠基仪式并书写“基础”两字的人,正是涩泽荣一。看来,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确实挺喜欢这位年轻的岩本英之助。

  中央公会堂奠基还没多久,就到了1916年,岩本英之助认为战争会导致市场大暴跌,所以最终选择做空股市,但是,市场并没有跌,而是又上升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这年的10月22日,多半是应该承受不住被轧空的压力,他选择了开枪自杀,并于5日后辞世,享年39岁。

  当时的北滨证券市场,并未因为岩本英之助的自杀而改变上涨的趋势,而是直至12月上旬才开始暴跌。他去世2年后的1918年10月,中央公会堂建成。看来,长期资金市场不能出名太早,年轻时候的名头,反而可能更是负累。

  论交易水平与影响力,就算声名一时在外,岩本英之助与百多年前,同样在中之岛附近,堂岛大米交易所鏖战的那位K线图始祖本间宗久仍无法相提并论。外界的赞誉,往往健忘而多变,莫不是有这样一栋建筑,恐怕如今人们早已不记得当年这位“侠义交易员”了;本间宗久则不一样,因为他对金融交易的原创贡献,200多年后,他的影子仍随K线而无处不在。

  也正是这么一个中央公会堂,前几年,因建筑老旧,曾经被讨论过是否要拆掉,但在大阪市民的坚持下,最终改为大家捐钱重新装修,所以继续被保留了下来。这件事情,让阿布旅行手记感觉到了城市共存共生的公共感。它的确是个大阪城市建设的特色——不仅是马路,它的很多建筑也是自筹资金解决,而非一味地依靠中央财政资金。

  所以,我们就去了。至于你说感受,应该说,对于着迷于建筑内部几何线条的人来说,也值得一观,但若没有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支撑,百年前文艺复兴式建筑多了去,又何必是这一栋。

  中央公会堂的参观,除了去地下一层可以每时每刻进出的展览室,看看有关它的历史图片,以及陈列的岩本英之助的铜像及遗物,如果你起得早,还能试试它分别于早上10点和11点的两次团队参观,可以现场申请,并缴纳500日元的随团参观费用。这个参观有个好处,那就应该见到建筑内部的会议厅及更多楼层老建筑的细节。

  在大阪中央公会堂,我们也有遗憾,那就是没有吃上地下一层的复古餐厅——中之岛俱乐部特别有名的蛋包饭。

  在去之前,虽然做了功课,但真的到了地方,却感觉不太对,因为光线特别暗,绝对没像是有店铺的样子,再走进去看看,好像在装修。

  正纳闷的时候,里面走出来一位戴着眼镜、看着挺斯文的日本人,结果,就拿着手机上显示蛋包饭的页面,用英语问他。这位日本人英语还行,就让我们跟着他走,他正好要吃饭,结果,就被他带到中之岛北边一家比较现代的大楼里,一个叫“洋食俱乐部”的餐厅,拿来菜单一看,也有蛋包饭,于是不假思索地点了两份。

  讲真,洋食俱乐部的环境蛮好,蛋煎得也算松软,但蛋包饭的调味,真不敢恭维,价格也要比中之岛俱乐部更贵一些。这才意识到,可能之前带路的日本人会错了意,以为阿布旅行手记要吃蛋包饭,所以才把我们带到了这儿,殊不知,我们想吃的是中之岛俱乐部一日200份的限定版蛋包饭,我们实在是太难伺候了。

  再后来,又查了下,这才发现,原来中之岛俱乐部确实搬家了,并且从我们所处的中之岛东头,搬到三公里外的西头。但毕竟还是吃了一顿蛋包饭,至少不用走那么远,也还算不错吧。

  那中之岛俱乐部搬走后,现在再去大阪中央公会堂,它的负一楼还有饭吃吗?悄悄告诉你,那儿又开了一家新餐厅,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试试,但我们不敢保证口味一定适合你。

  话说回来,如果是我们现在再去中之岛,多半不会在中之岛吃饭,因为在御堂筋上发现了一家更着迷,代表了大阪市民生活的老饭馆,可能更符合我们这种近代历史迷的胃口,并且它距离中之岛也不太远。

  这家餐厅名字不妨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它叫“瓦斯大楼食堂”。正如其名,它是1933年大阪开始引进瓦斯,推广西式生活方式时候开的食堂。

  瓦斯大楼食堂出现在很多日本人的日记中,通过偷窥我们得知,它是一个能勾起大阪市民回忆的地方,有一种大阪味道的历史怀旧感,同时,它的餐食味道,在Tabelog上的评分也非常高,午餐人均2000日元,基本算是平民西餐厅。

  也可能因为上海有些市民怀旧西餐厅,很遗憾的没能与时俱进,仅仅留着些许历史感,所以,就更想去看看大阪那边的经营得怎么样,总之,先给自己留个念想。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