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水泥:2021年年报净利58049370万元

发表时间: 2023-09-01 12:26:12 来源:工程案例

  每股股息为1.00元;纯利润是580493.70万元;营业额为3246408.34万元;每股现金流-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双碳”行动的元年。在面对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环保低碳加码、能源供应紧张等诸多挑战、需求和供给均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公司锚定五年倍增的既定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深化实施“一体化发展、海外发展、高新建材业务拓展、传统工业+数字化创新”四大战略,非水泥业务产能显著拓展;适时实施组织架构变革,加速一体化转型发展的策略的实现;加强资源、安全、环保等合规性管理,严控资产、产品质量、合规性和廉洁风险,筑牢企业未来的发展生命线;坚持“稳价稳量、稳定运行”的经营策略,保持经营业绩的稳定性。2021年,公司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发展,为“十四五”发展创下了良好开局。

  2021年,公司加速布局非水泥业务,实现以水泥业务为核心,骨料、混凝土、墙材、环保、包装、装备工程的产业链一体化转型发展。

  水泥业务方面,年内成功完成赞比亚和马拉维水泥并购资产的交割,新增水泥产能175万吨;完成坦桑尼亚马文尼工厂磨线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日点火投产。

  骨料业务方面,昭通、赤壁交投二期、鹤峰等12条骨料生产线投产,阳新亿吨机制砂项目等10个在建骨料项目稳步推进中,项目全部投产后,公司骨料产能可达2.7亿吨/年,将会显著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

  混凝土一体化业务快速布局,赤壁、郴州、水城、昭通等20个混凝土一体化站点已建成投产;完成岳阳、荆州粉磨站+混凝土一体化整合;坚定落实沿江一体化战略,在常州项目落地的基础上又新增2个站点,合计新增混凝土产能1670万方/年。

  环保业务方面,十堰生活垃圾二期成功扩建;山南生活垃圾二期、重庆双桥危废、日喀则危废等项目获得环评批复。迅速启动替代燃料项目,完成标准化设计,取得16个项目环评批复,桑植、迪庆、东川、房县等10余个项目进入土建工程施工。

  在新兴产业方面,株洲环保砖、剑川环保砖生产线亿块。完成海南第一家加气块砖/板工厂收购工作并顺利实现交接,郧县加气块生产线万方/年。长阳陶粒、襄阳石灰、万源石灰项目已顺利投产,新增产能39万吨/年。

  资源获取方面,年内新增资源14.9亿吨,公司已获得采矿许可证的资源储量总量达到36亿吨。

  坚持自主研发,稳步打造“华新制造”的数字一体化平台、工业智能化平台和商业智能化平台,赋能公司相关业务创新发展。年内公司完成数字化管控中心建设,数字一体化系统全面推广至公司一体化及市场化站点,自研的智能自动程序控制在宜昌公司成功实现95%以上的投运率,完成11家工厂27台行车的自动化改造,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安全助手监控系统在阳新公司成功运行,智能巡检、智能质检开始在基地工厂推广。

  积极推进减碳研发项目,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由公司与湖南大学联合研发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CO吸碳制砖自动化生产线”在华新武穴工业园成功投产运行。

  开发出稳定性很高的C140超可隆超高性能混凝土,成功应用到上海等地桥梁工程。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组织架构变革,建立起“区域管理”+“业务运营”+“职能管理”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架构,通过“区域管理”(横向)、“业务运营”(纵向)两个不同方向落实公司的业务组合战略,形成相互推动、相互支持、扁平高效的管理架构,协同实现公司既定发展目标的运营模式,为公司战略的规范落地保驾护航。

  坚守“职业健康安全、环保达标排放”的红线意识,夯实企业未来的发展基础。通过开展健康与安全审计,创建健康企业,严格依照国家产品品质衡量准则和公司内控体系组织生产,合规运行,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公司合规性风险。年内公司西藏工厂、赤壁工厂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武穴工厂、秭归工厂获评湖北省“健康企业”称号,旗下所有工厂实现100%持证排污,沿江工厂实现了废水“近零”排放,21家单位实施了美丽工厂达标创建现场评价,全年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

  营销变革加强管控力度,持续探索一体化业务的商业模式。通过加强总部营销管理深度和幅宽,统筹调拨沿江工厂资源;建立区域营销督查,形成日常营销监督、专项营销督查、区域营销支持的新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新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年内公司实现骨料、墙材等非水泥产品上线数字化业务中轴和华新商城;继续秉承“现金为王”的理念,应收账款周转率始终保持在水泥行业一流水平。

  进一步完善成本标杆设置,强化业绩改进机制。通过加大统购煤的采购比例,推进原料直供策略,实现采购增值。通过持续推行最佳实践案例及优化项目应用,加强年修质量和日常关键设备正常运行风险监控,提升替代能源的使用量。年内水泥产品传统热耗下降15.7kca/kg,共有11家窑线工厂可比熟料综合能耗低于100kgce/t。

  持续执行薪酬调整向一线员工倾斜的政策,同时对业绩和潜力突出员工、劳模、技能竞赛获奖员工做特别调薪,倡导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克服因疫情而导致的发展进程受阻的困难,全集团外部招聘660人,为解决社会就业贡献力量。继续保持40%的分红比例,积极回报投资者。加强信息公开披露管理,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沪市上市公司2020至2021年度信信息披露A类评价”。发布行业首份《低碳发展白皮书》,充分展示公司为水泥行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做中国“碳中和”领跑者的决心和信心。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信息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为74%,产能过剩依旧是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主体问题。水泥产能一旦不能充分的发挥,需求收缩,过剩问题凸显。产能总体过剩,低效产能退出缓慢,先进产能比例偏低,去产能依旧是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能耗双控”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水泥行业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的着力点。作为传统的“两高”行业,水泥是“能耗双控”着重关注行业之一。2021年下半年来,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门陆续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和《关于强化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行严格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新版《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逐步提升了水泥产品的能耗限额等级,结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要求,政府将严格依据窑线的熟料综合能耗水平分类推动项目提效达标,对基准水平以下的项目限期分批改造升级和淘汰;《冶金、建材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对水泥行业提出节能降碳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随着我们国家“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对水泥行业的影响大多数表现为:低效产能逐步退出市场;推动行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促进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推进行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行业协同利用替代能源、数智化和布局新能源,加大替代能源的使用量;促进行业减碳研发技术,构建行业碳减排协同机制。

  根据水泥网的熟料产能百强榜显示,截止2021年底,公司的熟料总产能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国内熟料产能位列全国第五,海外熟料产能排名全国第二。

  本公司上市之初,是一家专营水泥制造和销售,水泥技术服务,水泥设备的研究、制造、安装及维修,水泥进出口贸易的专业化公司。近二十年来,公司通过实施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环保转型发展的策略、海外发展的策略和高新建筑材料的业务拓展战略,先后增加了商品混凝土、骨料、水泥基高新建材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水泥窑协同利用废弃物的环保业务,国内国际水泥工程总承包、水泥窑协同利用技术的装备与工程承包等相关业务,逐步成为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全球化建材集团。

  公司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截至2021年底,公司在湖北、湖南、云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河南、广东、上海、江苏、江西、陕西、海南等14省市及海外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尼泊尔、坦桑尼亚、赞比亚和马拉维八国拥有270余家分子公司,具备水泥产能1.16亿吨/年(粉磨能力,含联营企业产能)、水泥设备制造5万吨/年、商品混凝土4380万方/年、骨料1.54亿吨/年、综合环保墙材5.4亿块/年、加气混凝土产品(砖、板)85万方/年、砂浆30万吨/年、超高性能混凝土4万方/年、民用幕墙挂板80万平方/年、工业防腐瓦板300万平米/年、石灰69万吨/年、水泥包装袋7亿只/年及废弃物处置553万吨/年(含在建)的总体产能。

  2021年,水泥业务的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总额为79%,在公司的所有业务中居主导地位,但非水泥业务稳步提升。

  公司建立起了“区域管理”+“业务运营”+“职能管理”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架构。通过成立技术研究院,“区域管理”(横向)、“业务运营”(纵向)两个不同维度落实公司的业务组合战略,形成相互推动、相互支持,协同实现公司既定发展目标的高效运营模式。

  公司生产的产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组织方式,各分子公司以所在区域需求为导向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并组织生产。

  公司实行总部统领并直接运营部分核心区域、工业园及工厂基地为单元运营管理、直销与分销并重的营销模式,以追求品质为核心,精心做好品牌推广和价值维护,逐步的提升市场竞争力。

  公司推行“统购”+“智慧”的采购战略。重要的原燃材料由总部统一采购,持续开发并维护直供战略资源;所有办公用品、IT耗材及部分工业品通过公司专属“内部框协+外部电商”的采购商城,实现一站式自助采购;尚未纳入统购及商城采购范畴的原燃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等通过总部标准化、流程化的数字化采购平台做公开、透明、规范化的采购。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建筑材料,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开发、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民用建筑建设。同时,由于水泥具有原材料分布广泛、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相比来说较低、工程使用效能良好等特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水泥仍将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建筑材料。

  公司国内西南地区、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建立了水泥生产网络。截至2021年底,公司国内水泥生产基地分布于湖北、湖南、云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广东及河南等9省市,在华中地区具备优势地位并成为西南地区的主要从业者。作为首批走出去的中国水泥企业之一,公司已在中亚、东南亚及非洲八个国家实现产能扩张,尤其是在中亚,公司已成为当地水泥市场的领军者,截止到2021年底,公司海外水泥粉磨产能达到1083万吨/年。

  广为人知的品牌和优良的品质使公司产品广受用户信赖!北京50年代的十大建筑、北京亚运村、葛洲坝600068)、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中下游众多公路和铁路大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均选用华新水泥。

  预拌混凝土是水泥浆与骨料的拌合物。水泥浆由水泥与水形成,用于包裹在粗细骨料的表面。经过所谓水化的化学作用,水泥浆硬化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形成混凝土。公司的混凝土产品大范围的使用在房地产项目及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公司通过在现有水泥熟料生产线周边投资建设混凝土搅拌站的战略布局,逐步实现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在水泥核心市场混凝土业务的影响力。公司混凝土业务聚焦当前混凝土前沿技术,使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可按照每个客户需求提供高品质的预拌通用混凝土和VAP创新混凝土产品,已经从传统的混凝土产品生产供应商,嬗变为预拌混凝土及相关这类的产品设计、施工及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公司混凝土产能国内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河南、贵州、江西及江苏等10省市。海外在柬埔寨已建成1家混凝土搅拌站,年产能20万方。

  骨料是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状松散材料,是混凝土中体积占比最大的组成材料。

  公司是中国水泥行业第一家建设规模化、环保化骨料工厂的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扩张,骨料业务规模大幅度的提高,产能分布于湖北、云南、重庆、湖南、四川、贵州及西藏等7省市。

  公司始创于1907年,历史悠远长久,文化渊源厚重,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百强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公司始终坚持管理和技术创新,科学发展,一直为中国建材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司集团之一,在行业中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

  自上市以来,公司通过持续的并购和投资新建,已在国内14省市及海外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尼泊尔、坦桑尼亚、赞比亚和马拉维等国布局,形成了1.16亿吨的水泥产能规模。同时,公司积极倡导并践行“理性竞争、整合优化、环保转型”的发展理念,依托水泥主业,稳健发展混凝土、骨料、环保墙材、水泥装备与工程、水泥基高新建材材料及依托水泥窑进行协同利用的环保产业,在行业内较早实现了纵向一体化发展,是行业内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具备上下游全产业链一体化协同竞争优势的企业。

  公司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行业内最先实施环保转型发展的企业。公司通过大量使用替代原燃料、实施绿色矿山、提升工业系统智能化水平、开展水泥-骨料-墙材等一体化项目热联产降碳试点等,提前布局减碳实践,形成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竞争优势。公司为国内水泥行业内首家发布2025-2060“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减排路径白皮书的企业。公司与湖南大学联合研发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CO吸碳制砖自动化生产线”在华新武穴工业园成功投产运行。在工信部2021年度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评选活动中,公司信阳工厂、株洲工厂入选并位列行业第一位和第二位。公司是行业内首家发布《低碳发展白皮书》的企业,展现了公司做中国“碳中和”领跑者的决心和信心。

  截至2021年底,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利用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已在国内7个省市下辖的20家水泥工厂内应用,全集团水泥窑线%。新投产的黄石万吨线工厂,峰值燃料热替代率可达到40%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行业前沿”的理念,以工业实践运用为出发点,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出了一支实力丰沛雄厚的研发技术专业团队,在行业中从始至终保持着领先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公司目前不仅拥有成熟的水泥生产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交钥匙工程总承包能力,还具备水泥窑协同利用废弃物的技术开发及其工业化生产的产业转换能力。

  公司分别获得2009年度和2016年度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该奖项的第一完成单位)。2021年,公司《利用替代燃料大幅度降低水泥熟料碳排放技术》入选工信部首届工业领域低碳技术目录,《低碳减氮超大规模水泥生产技术及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由建材联合会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2021年底,企业具有源于生产实践的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

  公司拥有的“华新堡垒”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最老的水泥生产商标之一,百年老字号商号和品牌在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认同度。

  2021年,公司以702.69亿元的品牌价值七度蝉联“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位列80位,相比上年品牌价值增幅达到17.4%。同时,公司连续了六年入选《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位列第167名。此外,公司还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306位,并荣获“2021年中国百强企业奖”。

  公司为全国“质量标杆”企业之一,是国内水泥行业中首家通过GB/T19001—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全部15个水泥品种均为国家首批质量免检产品,水泥产品在全国水泥质量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公司的水泥产品在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京珠高速公路、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等众多国家标志性建筑及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赢得广泛赞誉。

  公司国内的制造工厂大多数位于经济有活力、市场需求量相对有保障的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重点或热点地区。在境外的工厂,规划在“一带一路”与中国友好的国家布点建设。同时,公司在选择工厂建设地时均遵循了“资源有保障、交通较便利、市场增长有潜力”的原则。在水泥基新材料业务的布局、水泥窑协同利用的环保业务布局上,充分地考虑其与水泥主业的关联度、契合度和协同效应。公司在业务布局、市场布局上的统揽与协同形成了自己的战略布局优势。

  公司通过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创新”的发展的策略,聚焦“工业、商业、管理”三个智能闭环,以生产能源管理和数据中台为基础,通过5大类272个项目,不断推动业务运营模式、生产管理模式等优化,支撑业务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公司建成了由内而外、上下游协同的数字化运营系统,同时在矿山开采、水泥生产到物流发货各环节均已开展无人化运行的工业智能应用。华新“水泥智能制造一体化管控集成平台”入选2021年湖北省首批工业互联网公司,华新水泥恩施公司入选第二批湖北省上云标杆企业。

  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在所有的下属33个工业园/基地/公司中实施了41类共计272个数字化项目,建成集团内首家智能工厂,并启用行业首家数字化管控中心,为公司业务运行提供监控预警、指挥调度、决策支持。

  高管领导力是公司发展的策略成功的关键。企业具有一支理念先进、善于学习、执行力强、长期稳定的管理团队,且多数成员具有超过20年的行业相关经验。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4.6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59%;实现总利润73.7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64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滑3.79%和4.74%。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当前中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政府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3060”目标的大背景下,2022年中国水泥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行业展望如下:

  1、水泥需求呈区域分化、总体平稳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了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发力适当提前。对于基建投资,中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专项债发行加速、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房地产投资,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基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预计2022年水泥需求会出现区域分化,经济活力强、城市化进程持续的地区水泥需求依然保持稳定。

  2、“去产量”的总基调不变。水泥需求减弱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更为凸显,水泥行业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行业。随着“双碳”工作不断推进,环保低碳预期“持续加码”,“错峰生产常态化”、“限电”、“能耗双控”等政策将是压缩水泥供给和有效化解、淘汰过剩产能的重要方法。此外,政府对包括水泥在内的“两高”新增项目进行严格的管控,将推动行业内的兼并重组,产业体系将进一步优化。

  3、节能降碳、产业链拓展已成为行业竞争发展的新“战场”。随着我们国家“双碳”、“能效双控”工作的持续推进,水泥行业将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发展。水泥行业领军企业将持续拓展产业链,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推进行业协同利用、数智化和布局新能源,明显提升能效利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而能效指标不达标的低效水泥产能则会逐步退出。

  4、生产成本上升,水泥价格承压,稳定行业效益的难度加大。煤炭价格大大上涨且居高不下,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下水泥行业用电成本上调,加之能耗、安全、环保、运输治超及矿山整治要求逐步的提升,水泥企业要不断加大合规性的技改投入,致使企业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将会继续上涨。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唯有加大执行常态化错峰生产、环保限产等措施,才能维持好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否则水泥价格将承压,且波动幅度扩大。

  2022年是公司倍增计划的期中考试之年!公司将弘扬“诚信、奉献、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坚持“安全第一、客户至上、结果导向、诚实守信、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追逐“美好的世界从我们开始”的公司愿景,秉承“清洁我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信赖的建筑材料”的公司使命,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找准路径、坚决落实,深化实施“一体化转型发展、海外发展、高新建材业务拓展、传统工业+数字化创新”四大战略,在国内水泥业务稳运行的基础上,加快骨料、墙材、混凝土业务一体化布局,稳步提升环保业务危废处置量,加速发展海外业务,新材料业务取得市场突破,确保增产能、扩效益,高质量发展迎赶考。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324.6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8.73%。其中:水泥及熟料销售收入完成预算的92.59%,混凝土销售收入完成预算的66.11%,骨料销售收入完成预算的83.23%,环保销售收入完成预算的85.07%。

  2022年公司计划销售水泥及商品熟料约7,446万吨,混凝土约1,807万方,骨料7,822万吨,环保业务总处置量达到394万吨,预计实现营业收入达370亿元。

  2022年公司计划投资122亿元,主要投资在骨料、海外水泥和一体化业务。其中计划权证投资约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近40亿元。

  (1)坚守“安全、环保”生命线,树立行业清洁文明生产标杆。实施健康安全改进计划,开展现场安全审计,在所有工厂建设双重预防机制,满足新版安全生产法的要求;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审计,建立以自有技术为主来实现超低排放的样板,并以此进行内部推广。

  (2)持续加强合规性监管力度,防范和消除业务潜在风险。严格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保证公司产品质量100%合格;推动基层单位以合理代价获取矿山资源;导入数字化加快法律事务管理智能化,防范运行法律风险;深入推进“清廉华新”的创建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

  (3)持续加强市场营销管控能力,促进一体化业务发展。扩大沿江市场布局,增加客户布点;优化公司品牌体系,保证公司品牌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公司数字化优势,将营销智能延伸到骨料、混凝土、物流等业务端。

  (4)通过AFR协同利用优化能耗指标,利用集采统购等方式持续降低采购成本。提升替代燃料协同利用比例,2022年公司整体热值替代率要达到10%以上。持续实施成本对标管理,借助最佳实践共享库,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改进方案;逐步拓展中部、西部区域集采范围,持续寻源与开展合作,为海外工厂采购优质煤炭资源。

  (5)坚定不移推动公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推动以水泥为核心,骨料、混凝土、墙材、环保、包装、装备工程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6)推广实施工业智能产品,持续完善、提升工厂工业智能化水平;实现营销、采购、物流等商业智能系统提档升级;进一步细化监控指标并对预警情况进行监控、分析。

  以上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投资者对此应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安全生产、低碳环保合规运行的风险。公司生产作业覆盖矿山开采,水泥及水泥制品生产,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泥处置等业务,在国家对企业安全生产、环保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大环境下,企业生产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将会给公司带来声誉以及财产上的损失,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降碳”大背景下,能耗限额继续提升且管控更严格,水泥是“能耗双控”重点关注行业之一,若未能达到行业基准水平的工厂,将被认定为低效产能,面临淘汰风险。

  国内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承压带来的业绩下降风险。水泥需求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具有较强周期性。在当前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房地产调控、大宗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水泥需求走弱的可能性较大。在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未有改观的情况下,市场存在竞争加剧的风险,水泥价格继续承压。

  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风险。燃料成本在水泥生产成本中位居第一,受需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煤炭和电价显著上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安全、环保、运输治超及矿山整治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要一直加大技改投入,致使企业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增加。此外,随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企业取得采矿权的成本也正逐步走高。

  国际化经营风险。海外发展是公司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环境复杂多样,法律体系也不尽相同,国际化经营人才储备、疫情、汇率波动、贸易摩擦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给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发展带来挑战。

  为应对上述风险,公司一方面展现大企业的责任担当意识,积极落实国家“降碳”、“能耗双控”、地方政府错峰生产等政策与措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合规运行、一体化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坚持执行“安全和环保排放作为公司制作的生命线”理念,加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投入,进一步消除/预防潜在的环保风险。通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创新产品、聚焦差异化竞争策略、构建数字化营销生态圈,打造差异化优势。通过AFR协同利用优化能耗指标,利用集采统购等方式持续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技术创新,打造高度智能化的“无人工厂”,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为“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最新文章